天涯村光丨如果乡愁有颜色,这里是“RGB三原色”
西岛的红
是西岛女民兵浴血奋战留下来的“革命红”
西岛的绿
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下的“环保绿”
西岛的蓝
是南海簇拥下的“海洋蓝”
红、绿、蓝
构成了西岛人藏在心中的“RGB三原色”乡愁
西岛又称玳瑁岛
岛上面积2.68平方公里
位于天涯区以西8公里
三亚湾对面
乘坐快艇,从肖旗港出发
20分钟就能抵达
岛上渔村用400多年的历史
孕育了1000多户居民
在不同时代谱写出颜色交织的“乡愁”
西岛红——坚守信念的乡愁
上一辈人知道西岛
是从“西岛女子民兵八姐妹守护天涯”的故事开始
以螺为号,以守卫家园为信仰
八姐妹一腔热血戍守天涯
用生命和青春守护着美丽西岛
岛上的女民兵展馆是最值得去的地方
收音机、手电筒、炮弹壳等
一幅幅画面,一件件老物品
凝结着动人心魄的红色力量
红色传承在新时代有了新载体
2021年6月新落成开放的
西岛女子民兵连纪念馆
用实物和影像资料
更好地彰显“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巾帼风采
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身边的先进典型
变成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
打造成天涯区首个党史学习教育示范点
2021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10月1日国庆节这一天
西岛女民兵和居民成立“国旗班”
并举行了首次升旗仪式
当国旗升起时
西岛人唱响国歌
将爱国情怀厚植心中
生态绿——百年珊瑚老屋诉说环保新故事
一座漂浮在三亚湾海面上的小岛
岛上居民数百年来靠渔船进出岛屿
生产物资运输的不便利
让勤劳聪明的西岛人更善于就地取材
岛上形态各异的珊瑚石
成为了西岛人就地取材的房屋建造原材料
一座座珊瑚屋
承受住台风暴雨烈日的洗礼
历经400余年愈久弥坚
呵护并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西岛人成长
埋下了一棵环保的种子
如今的珊瑚屋
在“生态西岛十年之约”计划下
得到了政府的发展性保护
并随着西岛渔村的对外开放
成为了游客们慕名而来打卡的网红地
有的珊瑚屋变成了咖啡屋
有的珊瑚屋变成了民宿
有的珊瑚屋变成了环保物品展示的文创馆
………………
废弃渔船改造成了海上书房
成为西岛渔村孩子们最喜欢待的地方
透过“风吹哪页读哪页”阅读世界
瓶盖拼贴的章鱼
玻璃绘制的蓝鲸
废弃渔网制作的时尚礼服
…………
原来村民眼中“废物”
变成了渔村文创产品
不经意地出现渔村的下一个路口
可以被游客拿来拍照晒图发朋友圈
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被游客带走
………………
西岛人的废物重生“极尽其用”
用塑料瓶盖制作而成的《重生》文创产品
亮相2021进博会
一颗颗环保绿色的种子
在新时代的土壤孕育下开启“文明生长”
岛上的垃圾被“明码标价”
八毛钱的塑料制品
五毛钱的废纸
四毛钱的废弃木头
………………
西岛废物有了“身价”
既可以换钱也可以换环保积分
收集而来的废弃物分类整理后
又成了艺术创作绝佳的原材料
海洋蓝——守护祖宗海的乡愁
西岛人
世代依海而生、向海而兴
早将这片祖宗海融入基因里
从小听着海浪拍岸的潮声长大
长大后学会海上航行到达更远的地方
过去的西岛人“靠海吃海”的方式
以最传统的出海捕鱼为主
如今的西岛人
乘着新时代的开放理念
凭借着海洋、沙滩、珊瑚屋等
大海馈赠的资源
打开渔村大门
吃上了“旅游饭”
昔日的渔民变成了潜水教练、摩托艇驾驶员
一批敢闯敢试的西岛人
开起了民宿、旅游餐厅等等
把仙人掌变成了一道菜、一杯饮品
把日常果腹的西岛粽子变成了西岛旅游必尝美食
把家常菜里的鱼干变成了“西岛礼物”
…………
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创业
已成为西岛人的常态
“收入高了”
“生活更舒适了”
“比起出海捕鱼的风险小多了”
持续三年开放的西岛渔村
让西岛人过上了
与前四百年不一样的“海岛新生活”
也有了新时代
守护祖宗海的新方式
西岛人的“乡愁”
从此
寄托在那西岛女子民兵连纪念馆上
寄托在那星星点灯的“环保文创”上
寄托在创业梦的一间间民宿上
………………
让红色、绿色、蓝色交织成
新时代的“幸福色”
总 编丨王菲菲
审 核丨符丹露
编 辑丨洪嘉峰
来 源丨人民网海南频道